台灣正努力擴大再生能源裝置量,加速太陽能、離岸風電設置以實現 2025 年能源轉型目標,不過今年裝設進度受到原物料上漲、國內 COVID-19 疫情爆發,衝擊裝置進度,使得今年難以達標。
就太陽能來說,太陽能原物料價格飆漲,矽原料供不應求加上新疆議題,價格一年來上漲 250%,每公斤從 8~10 美元跳升至 30 美元以上,與太陽能有關的導電膠料、玻璃、鋁框各項工業原物料也受到 COVID-19 影響開始短缺,供貨趕不上需求,再遇上海運缺艙、缺櫃等種種因素,太陽能模組價格應聲上漲。
同樣地,太陽能系統商也不好過,在全球通膨影響下,除了占系統建置成本四成的太陽能模組上漲 50%,相關的鋼構、水泥、支架及人力成本也節節攀升,然而經濟部躉購費率給予的投資報酬率僅 5.25%,國內太陽能電場在不堪負荷的情況下自然延後併網,衝擊併網目標。
9、10 月中國突如其來的限電措施更再重擊光電產業,台灣、歐洲太陽能建置都受到波及,太陽能原料與相關材料產地多集中在中國,限電又會讓晶片、EVA、玻璃、鋁框價格再次上升。
這一年來的成本飆漲也讓太陽能系統商與太陽能模組商「吵起來」,系統商認為模組廠已接訂單、收下訂金預付款,出貨前夕卻打算想坐地起價,隨後也要求政府「多元開放國外模組及電池產品進口」考慮使用來自東南亞的模組,引來聯合再生、元晶、茂迪與中美晶太陽能模組、電池商聯合反對。
雙方僵持不讓,無法開展的局勢也影響到國內太陽能系統建置,最終在政府介入協調、調整躉購費率才化解爭端,讓年底有個太陽能裝置潮。經濟部能源局在 10 月宣布,在 2019~2020 年取得同意備案的太陽能案場,若在費率寬限期內且於 2021 年 10~12 月完工,每度電外加費率 0.2245 元,若以每度電約 5 元計算,相當於有 4.5% 漲幅。
不過除了原物料上漲衝擊,今年中旬台灣疫情也拉緊報,一度升級至三級警戒,截至今年 9 月,太陽能設置量雖然累積設置 6.92 GW,跟 2016 年底相比雖然增加超過 454%,但距離今年底累積 8.75GW 目標還有 1.83GW 缺口,預計到也是上升至 6.7GW,今年恐怕只能達到 1.5-1.7GW,無法達到今年新增 3GW 目標。同時,因疫情影響嚴重,台電為了避免施工群聚,並考量居民在家上班上課,無法停電施工及掛表,台電 2020、2021 度施工掛表也受到疫情衝擊。
那麼明年台灣太陽能可否持續明朗下去?
這可能要看躉購費率狀況,現階段太陽能業內認為今年底到明年應有個「平穩的過渡」,合理推測明年躉購費率應該也維持在現在差不多的水準,避免廠商持觀望態度,預計明年狀況還不錯、有機會年增 3GW 裝置量,累計上看 11GW。
明年上游原料成本也有機會回穩。元晶太陽能發言人江郅豪指出,目前中國矽原料商已經在擴產,預計明年第一就可以投產,下半年第三季末後產能恢復;明年第一季模組價格上半年平穩中降,下半年會持續網下滑。
不過如果要在 2025 年太陽能裝機 20GW 的目標,那麼 2022~2025 年每年的太陽能裝機量皆須達 3GW 以上,所以大型的地面太陽能電廠將會成為未來 3~4 年的發展重點。
離岸風電:工作船、外籍技師難入境
今年國內疫情也一併衝擊離岸風電設置進度,尤其離岸風電工期跟隨海象與天候,通常集中在 4~9 月間,達德能源董事長兼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(TOWIA)理事長王雲怡指出,台灣離岸風電第二階段區塊開發進展恰巧遇上 COVID-19 疫情,大受影響。2020 年全球疫情大爆發,國外設備無法及時製造出來;2021 年 5 月、正是離岸風電海事施黃金期,台灣進入三級警戒,在疫情指揮中心新規下,國外工程人員來台受限,貨物、船隻、技師都進不來。
王雲怡指出,離岸風電進度受到非常大的衝擊,但全球離岸風場也大幅延遲,這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狀況。
其中容量 109.2 MW 的彰化台電一期、640MW 達德能源雲林允能、376MW 苗栗海能三座風場原先都須 2020 年展開海上施工,但皆遇上疫情考驗。其中台電一期其實是第一階段示範風場,本來應該要在 2020 年展開水下結構、風機安裝並完工併網,但因為疫情工作船難來台,工程延宕,直到今年 8 月才併網。
允能風場則是本應在今年完成半數風機併聯,如今將併聯風機數量調整為四分之一;海能風場原本應該在 2020 年完成所有水下基礎設置設施,並於 2021 年底完工併聯,不過水下基礎設置進度也受疫情影響,今年已展開二次展延。
雖然在疫情爆發後,經濟部和相關單位也立即規劃「離岸風電外籍船舶人員入境防疫計畫」,從 2020 年到現在已改了數個版本的防疫計畫,希望能藉此緩解疫情對風場建置的衝擊,讓外籍技師、船員來台改由經濟部能源局審核,加速離岸風電相關人員入境速度,但工程還是有受到衝擊。
今年約有 3,000 位外籍技師來台,王雲怡指出,明年最大的挑戰在於,海事工期繁忙以及會有 4,000~5000 名外籍技師大量來台;CIP 台灣區開發長許乃文先前也表示,今年受疫情影響,海事工程相當緊張,震盪也將持續到明年。
王雲怡指出,也希望「離岸風電外籍船舶人員入境防疫計畫」可以持續進行,讓明年的海事工程維持進度。
明年也有許多風場得併網,除了海能與允能風場,還包括今年水下基礎進度也受衝擊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與西南 900MW 風場;國產化占比最高的 CIP 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計畫,也預計在 2022 年 6 月底前完成 100MW 併網,顯示明年海事工程繁忙。
其他綠能進度
雖說台灣再生能源側重太陽能與離岸風電,但也有其他再生能源踏出新步伐,今年 11 月台灣綠能則再添生力軍,宜蘭清水地熱電廠成功在 11 月 23 日重新啟用,為台灣最大的地熱電廠。
地熱廠位於宜蘭大同鄉、三星鄉交界處的清水地熱區,其實它已關閉將近 20 年,當時由於地熱氣逐漸減少,只好在 1993 年關廠,終於在最近獲重生。
如今則由台汽電與結元能源共同開發,第一期投資金額達 7.65 億,經過五年重新修整,完成 4.2MW 的地熱發電容量,每年可提供約 2,500 萬度綠電,約 18 萬噸的減碳效益。電廠於今年 9 月完工,並在 10 月獲得國內 30 年來第一張地熱電廠電業執照,商轉啟用後,清水地熱廠每小時平均發電量 3,150 度。
外界期待地熱可以變成台灣新的再生能源候選者,更是後續推動地熱發電的基礎,先前經濟部能源局除了在躉購費率給予優惠與前 10 年每度 6.1710 元收購、後 10 年 3.5685 元階梯式費率,也推動「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辦法」分攤業者投資風險,經費上限可達 1 億元,目前地熱環評門檻也從 0.5MW 放寬至 10MW。
但與太陽能、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相比,地熱在台灣發展較慢,銀行與民間也對該技術不熟悉,尤其太陽能、離岸風電案也是最近才較容易通過銀行貨款案。地熱除了投資金額相當高昂,業內也憂心法規缺陷、開發主責單位缺乏相關專業,以及居民溝通問題等等問題,使地熱難推動。
未來台灣綠能怎麼走?
展望未來,在能源轉型、政策推動背景下,台灣再生能源裝置量將會愈來愈高,同時民間、企業綠電需求也會攀升,企業在 ESG 執行、推動 RE100 等全球減碳目標下,增加綠電使用比例已經不是單純為了符合社會期待、而是為了在國際供應鏈站穩腳步,在世界主要廠商或品牌如 APPLE、NIKE、H&M 等品牌都加入了 RE100,台灣相關代工廠也都會被要求使用再生能源,就以台積電來說,已包下台灣綠電憑證 99%。
只是發展大規模再生能源相對應也需要廣闊的土地,現階段太陽能發展最主要困境為土地跟饋線,大型地面型太陽能發展窒礙難行,未來能源轉型過程中,將不斷面對生態保育、選址、社會溝通等課題。
目前政府也只公布 2025 年再生能源目標設置量,然而,台灣目前僅宣示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,勢必需要更多的再生能源,另一方面除了太陽能、風力發電,也需要加速發展生質能、地熱、海洋能源等其他再生能源,善加利用廢棄物資源以及台灣豐富的地熱蘊藏以及四面環海優勢,擴大綠能布局,並發展可供應穩定的替代綠能。
(作者 Daisy Chuang 首圖來源:Unsplash)